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作者:李文龙
围观群众:43
更新于


人求道之诚笃,多因苦痛之深切


止观之义,止于当下,返观内视,以离苦痛,观自在也。

人求道之诚笃,多因苦痛之深切。

杨硕诚老师幼时体弱,常与医药为伴。因恐惧死亡,思考生命的意义,出现周期性的身体不适,颇为困扰。为求解救之法,大量阅读哲学、心理学、玄学、宗教等书籍,四处参访道场与名师。


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26岁. 遇到祖光禅师

26岁接触到祖光禅师的书籍,深感赞叹,在设法亲近后,更觉此是今生归止处,就此开启与祖光禅师十余年的师徒因缘。

亲近禅师两年后,在其教导下,终于初识本来面目,一切邪见就此安歇。

34岁. 研习止观法门

34岁时,在禅师启发下,另行研习止观法门。随后在各地随缘指导止观禅修。

有感于汉传佛教在修学法门上一向专由心性入手,导致习者对身体的轻忽,诸多长年参禅、修行者因方法不当,导致出现生理问题,然后这些生理问题又回头障碍心理,便决心汲取道家养生经验,以便帮助他人。

太极. 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弟子

在同修的引荐下,跟随原为针灸名医的胡丙权老师学习太极拳。来年又在探究根源的动力驱使下,来到道教圣地武当山,寻访武当山太极、武术总教师钟云龙道长,拜入门下,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弟子。

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
其止观禅修之法兼佛道之长,重视对身体本身的感受和观察,是实践证道的方便法门。


佛教所说的证悟

佛教所说的证悟,可以泛指一种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。达到这一境界的要素,一是动因,二是方法。

动因问题常因各人经历不同,有强有弱。而在动因明确的情况下,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。佛经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,含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和智慧等六度。需因时因地,各取其宜。

佛教禅宗崇尚瞬间开悟。禅文化在唐代发展到高峰,典籍记载中因片言而开悟的例子比比皆是,但这种情形在现代已经很少发生了。


“ 求瞬间之开悟,实为难得。顿悟与渐悟本是并举之法,对于大部分受种种业力牵引的现代人来说,循序渐进训练定力的禅修之法,是更适合当下处境的证道之门。


应该说现代人接触智慧经典的机会比古人更多,典籍的传播更加广泛,但开悟的机会并不增加,这是因为现代人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干扰,摄心的能力大大降低,知识停留在意识表层,知行不能合一。

止观之义,首在知止,即目标的清晰与专注。

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
止观禅修中修止的方法

可尝试透过慢的动作,让心念稍做收摄,再由“欲戒定”松至致“未到地定”,也就是进入“太极”,最后达到“零”的状态。

要达到“未到地定”,仍然需要给心灵一个“玩具”,即一个牵住的东西,一个“所缘境”。通过对“所缘境”的定止观察,引导心念进入禅定状态。

禅修与普通嗜好的区别是,这个牵住的对象只是一个代号,本身并没有意义,修行人对其并无执着。随着修行的深入,牵住之物可以越换越小,最后取消。


修行的意义在于成就最好的自己。再好的方法,如果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持久奉行,终究无法坚持而到达目的。

王国维《红楼梦评论》说:“夫以人生忧患之如彼,而劳苦之如此,苟有血气者,未有不渴慕救济者也”。

然而“通常之解脱,存于自己之苦痛。彼之生活之欲,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,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,如此循环,而陷于失望之境遇,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,遽而求其息肩之所”。

“唯非常之人,由非常之知力,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,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,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,而得解脱之道”。

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道。终生沉浮未窥大道之门,亦所在皆是。


一件事情做不成,要么是因为阻力太大,要么是动力不足,而最终原因还是动力不足。大家各自都在寻觅心安之处,又属于哪一种呢?


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 17天经验网 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.

本文分类: 30天

本文标题: 梁冬对话(梁冬老婆的照片)

本文网址: http://17tyw.com/30tian/791.html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